《TBM、盾构机、隧洞施工技术》课程组成员:周群策、张明博,于2024年11月13日开展了关于课程的教学研讨工作。本次研讨工作主要是对课程中知识点、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、未来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三个方向进行了研讨。对这三方面研讨总结如下:
一、课程中的知识点
对课程中一些模棱两可的知识点进行敲定:
1.第三章第七节壁后注浆中,二次注浆的打孔方式。其一是只打穿吊装孔,该种注浆方式只是对同步注浆后土体和管片间残存的缝隙进行填补,以增加隧洞整体强度进行打孔。其二是打穿吊装孔后,装小导管,再安装球阀,对较深层土体注浆,该打孔方式是对同步注浆后残存缝隙以及壁厚土体同时进行加固,将浆液灌注至土体之中,进而增加土体的稳定。
2.第三章第八节盾构换刀技术带压换刀中仓内注压。其目的是为了用高压空气来平衡掌子面的水土压力,进而维持掌子面的平衡,其中土压平衡盾构是用气压代替泥土压力平衡掌子面压力、泥水平衡盾构是用气压维持掌子面泥膜的稳定平衡掌子面压力。
3.第四章第一节常见机械故障及分析中,采用润滑油检测方式监测设备情况的原理是通过对油液的检测,可以及时发现是否有金属碎屑进入到润滑油当中,进而来判断机械设备是否存在点蚀情况的发生,进而防止齿轮等设备进一步的破坏。
二、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
1.课程内容枯燥,学生不感兴趣。课程的文字性内容过多,缺少相关实例,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兴趣。
2.缺少真实案例参考。由于盾构施工或TBM施工都存在涉密问题,很多典型案例没有办法进行收集展示,导致课堂生动性直线下降。
3.专业跨越度大。由于盾构机、TBM是大型施工机械,包大量的机械、光、电的相关知识,学生对跨专业的部分理解和掌握能力有限,有些部分难以理解。
三、未来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
1.增加课程组的资源共享。课程组老师加大资源共享力度,尤其是课程有关的视频、照片、案例等资料的共享。课程第四章、第五章、第六章内容文字性较大,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料增加课堂的丰富度,用来提升学生兴趣,确保学生听课状态。
2.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,增加知识点的交叉与衔接。课程第四章为盾构常见的故障,其中机械、液压故障可以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举例,例如:汽车、千斤顶等常见的机械设备进行举例,通过类比进行讲授相关的情况;第六章为盾构施工管理,其中包括场地管理、运行管理等相关内容,可以将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知识引入到课程当中,并组织学生自主开展施工场地布置,由学生自主研究如何对盾构施工场地布置,并对学生的布置情况进行点评,提高学生的互动率,吸引学生的注意力。
3.增加实物的展示与讲解。水利学院24年专项当中采购了一台盾构机、一台TBM的模型,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模型,指着模型的对应部位为学生讲解盾构机、TBM的结构,更便于学生的认知理解。
4.增加教师下企业参观机会。由学院带领老师前往施工现场,近距离参观盾构机、TBM等大型设备,可以深入了解其机械结构,便于任课教师对设备的进一步了解,并拍摄一些照片用于给学生展示,让学生能有更直观的认识。
《TBM、盾构机、隧洞施工技术》课程组
2024年11月14日
上一条:没有了!
下一条:水利学院召开《水利工程BIM技术与应用》课程研讨会
【关闭】